close
林毅夫團隊最終回應: 《吉林報告》引發全國大討論的總結 (上篇)

關鍵字: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吉林報告》林毅夫 吉林報告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吉林報告 東北吉林發展方式 吉林報告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文具用品吉林課題組針對近期《吉林報告》引起的爭論作出統一回應及總結。全文約3萬字,分為上下兩篇。本文為上篇,包括撰寫《吉林報告》初衷、分析思路、診斷出的癥結及其破解的方法。】

據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周刊》9月4日報道:“8月21日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國內智庫組發佈的《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報告(征求意見稿)》(下稱《吉林報告》),稱吉林應轉變重工業趕超戰略思維,在產業發展上既要揚長,也要彌補輕工業的短板。一石激起千層浪。

由於林毅夫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傢、新結構經濟學的創始人,再加上吉林等東北老工業基地近些年經濟萎靡不振,《吉林報告》一經發佈旋即引起廣泛關註與熱烈討論。不僅學術界關註,普通民眾也有許多圍觀者。

8月26日“政經策論智庫”發表的評論文章“《吉林報告》之爭:共識在舊觀念與新思維中碰撞”也指出:“‘吉林報告’,為智庫從業人員,提供瞭國內最高水平決策咨詢研究的范本,由之亦可管窺當前決策咨詢研究的水平。盡管‘吉林報告’內容翔實、體系清晰,然而,報告公之於眾,就在學術界中引發瞭一場軒然大波。”工信部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喜文博士9月7日在《今日頭條》發文調侃:“不討論《吉林報告》似乎就不是知名經濟學傢瞭。”

鑒於《吉林報告》長篇巨幅、影響甚大,課題組覺得十分有必要就過去半個多月來相關媒體涉及《吉林報告》的討論進行總結,一方面有助於課題組吸納有益建議完善報告,另一方面向關註《吉林報告》的朋友澄清各種觀點與事實。本文總結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課題組提交報告的初衷,報告的分析思路、診斷出的癥結及其破解的方法,報告引發大討論的緣起與後續的相關爭論。此文總結之後,課題組不再參與任何媒體性質的爭論。



課題組成員就“征求意見稿”與吉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舉行座談(圖/北京大學新聞網)

1提交《吉林報告》的初衷

作為全國首批25傢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之一,新結構經濟學倡導“知成一體”的哲學觀,破解東北困局是我們的責任,《吉林報告》也是新結構經濟學是否能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目標的試金石。

事實上,目前引起社會廣泛關註的《吉林報告》隻是我們最近公開的一項研究而已。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系統運用新結構經濟學研究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問豪美科技|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行車紀錄器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多鏡頭推薦題,始於林毅夫出任國傢“十三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副主席時。經國傢“十三五”規劃起草小組委托,我們提交瞭“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結構經濟學指南”的內部研究報告。

就地方層面而言,除瞭吉林省之外,我們也調查研究或正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包括上海市、西藏自治區、廣東省中山市、河北省河間市、新疆和田、河南省漯河市等地區,這些地方涵蓋東北、華北、長三角、珠三角、西部、中部地區的省、市、縣層面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我國現階段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有一種說法是:我國轉型升級如果成功便邁入歐美發達國傢的行列,否則便會陷入拉美那樣的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這種看法絕非危言聳聽,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除瞭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研究,林毅夫及其團隊也應邀將新結構經濟學應用於其他發展中、轉型中國傢,為埃塞俄比亞、盧旺達、貝寧、塞內加爾、尼日利亞、烏幹達、吉佈提、尼泊爾、巴基斯坦、波蘭等國傢提供政策咨詢。

林毅夫領導下的北大新結構經濟研究中心倡導“因行得知,用知踐行,唯成證知,知成一體”的認識論,提供政策咨詢、參與政策實踐,便是為瞭踐行“知成一體”的哲學觀,將所學貢獻於祖國的偉大復興以及人類的共同繁榮!

2《吉林報告》的分析思路、診斷出的癥結及其破解的方法

《吉林報告》旨在打破歷史輪回的分析思路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為迅速在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重台中商標申請流程工業體系,以宏觀扭曲、計劃配置、微觀幹預的“三位一體”計劃體制,舉全國之力,推行瞭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東三省是實施這個戰略的主要基地,也是這種體制烙印最深的地區。大規模的中央政府的投資使東北三省的發展水平在改革開放前商標註冊費用僅次於三大直轄市,居於全國的前列。

然而,改革開放以後,趕超戰略下建立起來的大量不符合我國當時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大型國有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的問題由隱性變為顯性,加上國有企業所背負的社會性負擔,使東三省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以後暴露出一系列比較嚴重的問題,制約著東北經濟的發展。這個分析邏輯早就見諸於林毅夫、蔡昉和李周於1994年所著的《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以及1997年所著的《充分信息與國企改革》。

與這些著作的論述一以貫之,林毅夫發表於2004年的文章《振興東北,不能采取發動新一輪趕超的辦法》主張的改革便是:振興東三省和全國其他老工業基地的治本之道是消除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負擔,包括違反比較優勢的戰略性負擔和承擔冗員和養老的社會性負擔,讓國有企業具有自生能力,一方面消除國有企業向國傢要保護補貼的理由,二方面,讓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在市場中處於平等的競爭地位。這樣預算軟約束和“三位一體”的計劃體制殘餘安排才能消除,政企才能分開,改善公司治理的努力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經濟才能蓬勃、可持續發展。



一語成讖!第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主要基調還是強化原有的違背比較優勢的趕超,而非轉向遵循比較優勢的振興政策。董香書和肖翔2017年7月在《管理世界》上發表關於東北振興學術論文,他們基於1999~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微觀數據,對2003年發起的第一輪“振興東北”戰略進行瞭評估,結果發現:該戰略使企業陷入“經營困難—政府‘輸血’—企業進一步擴張—利潤下降—經營困難”的怪圈。

這個怪圈的宏觀表象宛如歷史輪回:改革開放前中央政府重工業趕超的投資拉動使東北三省的發展水平僅次於三大直轄市,而改革開放之後問題暴露無遺、發展相對滯後;在第一輪強化違背比較優勢的趕超型振興政策的投資刺激之下,造就瞭媒體上報道的東北“黃金十年”,而今媒體又鋪天蓋地報道“東北塌陷”。數據反差非常刺眼: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間,東北三省經濟年均增速比全國平均增速足足高出2個百分點;然而,2013年以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速大幅回落,經濟增長排名全國墊底,尤其是遼寧省出現瞭“斷崖式”下滑。

對於當前東北經濟問題的癥結,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辦公廳赴遼寧回訪調研組報告上對東北振興作出重要批示,深木野養生會館-官方網站刻指出,這些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仍然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東北經濟困境在經濟基礎上源於“產業錯位”, “產業錯位”不僅直接造成東北經濟脆弱,而且也是“體制固化”形成和揮之不去的根本原因。如何打破歷史輪回,有觀察者網網友如此評論:“林毅夫的方案的最核心一條是拋開歷史,輕裝上陣,按照比較優勢,重新塑造優勢產業,大傢看明白瞭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b948j7c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